雷震傳略

> 認識雷震 > 雷震傳略

雷震與自由、民主、憲政 

  雷震(1897-1979),字儆寰,出生於中國浙江省長興縣。早年留學日本,畢業於京都大學大學部,再進入大學院進修,主修法政。返回中國後,在國民政府時期歷任黨政要職。他在國民參政會擔任副祕書長期間,開始與黨外人士密切接觸,並參與憲法草案的折衝。  

  1946年擔任政治協商會議秘書長及制憲國民大會副祕書長,協調國民黨內外的意見,對「中華民國憲法」的制定頗有貢獻。 1949年11月,在臺北創辦了《自由中國》半月刊,1950年3月,蔣介石復職後,雷震受聘為國策顧問,鼓吹民主反共。 《自由中國》創刊時得到當局的支持,雷震等人期待中國國民黨朝向民主自由發展。  

  然當局卻逐漸走向強人威權統治,雙方關係轉而緊張磨擦,進而對抗。1956年該刊推出「祝壽專號」,提出政治建言,建議蔣中正總統守法守憲,並對其施政提出批判,引起當局的不滿。1957年,又提出「今日之問題」系列社論,全面檢討反攻大陸、美援運用、政府機構、新聞自由、反對黨等問題,指出反攻大陸的機會不大,要求在台灣實施民主憲政。 其後,蔣中正總統尋求三連任,1960年國民黨當局主導修改臨時條款,凍結憲法總統只能連任的限制。雷震及《自由中國》呼應海內外要求遵守憲法,反對蔣中正總統破壞憲政體制三連任。6月,雷震更與多位臺籍政治人物如李萬居、高玉樹、吳三連、郭雨新等籌組中國民主黨,並成為重要的領導人之一,扮演著整合外省與本省民主人士的橋樑。9月,警備總部拘捕了雷震等人,雷震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,《自由中國》隨之停刊,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亦胎死腹中。

  1970年雷震出獄後仍憂心國事,特別是聯合國通過2758號決議,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中國代表權之後,為了在台灣推動民主憲政,並免於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併吞,他向蔣中正總統等5位黨政高層,提出「救亡圖存獻議」,主張制定新憲法,改國號為中華台灣民主國等十項建議。 在戰後的臺灣,於眾多自由民主倡議者中,雷震是一位最富悲劇色彩的人物。他因自身理念與言辭而獲罪,卻仍然堅持民主自由理念,並實際參與政治改革運動。雷震及《自由中國》播下的思想種籽,對往後臺灣民主運動的發展,有極為深遠的影響,他對台灣自由、民主、憲政發展的主張,時至今日,仍頗富時代意義。